大致來說,孩子不願意交流不外乎兩種情況:父母根本不聽我說什麼,無法交流;不知道該說什麼,無可交流。建議跟孩子一起做點什麼,注意聆聽他們的觀點,以一種尊重、平等的態度,就事論事地討論一起做的這個事。下面具體來看看孩子不說話不跟大人溝通該怎麼辦。
孩子不說話不跟大人溝通該怎麼辦
1. 創造一些愉快溫馨的場景與孩子溝通
我們經常看到電視中父母在吃飯的時候教育孩子,在公共場合打罵孩子,在學校班級裡面當著老師同學面教育孩子,其實這些都不是合適的方法。父母通常在不合適和不恰當的場合跟孩子溝通,當然效果適得其反。
積極的溝通和教育,只在孩子需要的時刻或者是事情發生的關鍵時期,例如,孩子面對練習鋼琴還是學習數學作業的時候,你這時候要教育孩子取捨;孩子面臨與好朋友的矛盾爭執回家生氣,你要教育孩子什麼是友誼;孩子無法處理自己考試不好的悲傷情緒,你要教育孩子學習是為了更好的生活,考試只是檢測學習的手段……
此外,利用家庭一起出去旅遊的愉快時光進行詩詞教育;利用和孩子一起鍛煉比賽進行體育精神教育;利用一起逛博物館進行歷史教育……
這些輕鬆愉快的場合能讓孩子們意識到學習是為了更好的生活,而不是生活的負擔,這樣孩子才能聽進你的話。
2. 孩子進入青春叛逆期,家長擺正與孩子的關係
為人父母,不是工作,不是木匠,而是園丁種花,本質是愛,這種愛的目的,是要給予孩子們有一個安全、溫暖、自由的環境,使得孩子成為一個獨一無二的自己。
青春期的孩子不是洪水猛獸,家長不要過分緊張,這是孩子們發展的必然階段。在這個階段,孩子的自我意識迅速發展,更希望當做成人而不是一個孩子,他希望能有更多事情可以做主,爸爸媽媽能減少控制,所以,孩子們能更好地度過這一時期。
通常我們覺得孩子叛逆,是因為父母自身原因,父母沒有適應孩子快速成長,沒有學會對待青春期的孩子,所以,不是孩子叛逆,是父母成長太慢。
因此,面對成長期的孩子,父母要給予空間和更多的心理支持,尊重孩子的心理特徵,給予更大的話語權和自由度,得到父母尊重的孩子,也會懂得對自己負責,健康地發展。
孩子不說話不跟大人溝通的原因
第一,很多家長長期對孩子的事情漠不關心,導致孩子們認為在家長的心中自己的事是不重要的,因此慢慢地開始不願意和家長溝通,因為即使想跟家長交流也得不到回應,甚至還可能被家長當作是胡鬧,浪費時間,於是孩子乾脆放棄了和家長之間的溝通。
第二,孩子每次試圖與家長交流時,總是被家長的一堆大道理所淹沒,並且強迫孩子去認同家長口中的大道理,導致孩子們不願意跟家長溝通,因為這根本不能讓孩子們感受到交流的樂趣,得到的只有被強迫的反感。
第三,有的家長對孩子的教育簡單粗暴,不允許孩子犯錯,對孩子的心理行為不了解,沒有相關知識,以責罵、呵斥甚至體罰來代替一切,久而久之,孩子變得沉默寡言,在父母面前再也不肯開口說話。
第四,青春期的孩子不願意與家長溝通,與孩子特定的年齡階段所發生的生理、心理、情感變化有著密切的關係,這屬於一種正常現象,家長不必恐慌。孩子進入青春期後,自我意識的發展是全面的,從行為表現到思想人格上都有獨立的要求。這個時期的孩子覺得自己已經長大,很多事情應該自己面對和承擔責任,因此很多想法不願意告訴父母。
孩子不說話不跟大人溝通,從現在開始,我們先學會傾聽,學會把過多關注在孩子身上的愛的束縛鬆開,慢慢地你會發現,孩子會有時找你聊聊了,此時你要穩住,依然要風輕雲淡的,多聽少說。